發布日期:2023-07-07 瀏覽量:...
烈日晴空、熱浪鳴蟬是這一時節的顯著特色,也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面對炎炎暑氣,蟋蟀都離開了田野,躲到庭院墻角下尋找陰涼。
但有這樣一群人,選擇逐風追野,堅守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在2400米的高山之巔“納涼”。
他們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最“孤獨”的守護者,也是傳說中大熊貓的“鏟屎官”??野??蒲斜O測工作人員,他們默默守護著大熊貓的“回家”之路。
野化放歸是復壯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對曾是“瀕?!眲游锏拇笮茇垇碚f,具有重要意義。
而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
四川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
也是連接邛崍山系大熊貓種群的唯一廊道
由我司打造的「四川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宣教中心」就坐落于此。
本案以「心懷綠水青山,守護熊貓家園」為展示主題,向觀眾展現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扎根在山林之中默默守護大熊貓家園,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春與智慧的野保事業。
展廳以生態綠、簡約白為主色調,搭配原木鏤空造型點綴,呼應綠色生態的主題。
結合滑軌屏+虛擬解說、沉浸式弧幕、VR互動體驗等多種沉浸式展項,給展廳增添了數字科技感與趣味互動性。
No.1
序 廳
序廳以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的森林環境為背景,結合大熊貓及其同域分布的動植物多層剪影造型,向觀眾展現出一幅大相嶺的生態畫卷。
No.2
孑遺國寶 守護之路
通過滎經熊貓IP形象貊貊,借助互動滑軌屏向觀眾講述我國對大熊貓采取個體傳統保護、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的守護歷程。
科技守護板塊的墻面采用曲面造型+圖文展板的形式,描繪出大熊貓真實棲息環境,還原早期五一棚監測站的樣貌。展墻旁邊陳列野外巡護裝備實物,搭配電子觸摸屏+圖文介紹展現了大熊貓科研保護監測技術和方法。
實景圖效果圖媲美
專業程度無可挑剔
保護現狀環節通過錯落的板塊圖與墻面動態的發光地圖交相呼應,展現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數量變化與面積變化。
No.3
種群復壯 繁衍復興
廊道建設板塊通過滎經代表性植物珙桐樹的造型疊加,營造出鏤空的圖文效果。透過“珙桐樹”我們可以看到紅外相機拍攝到的泥巴山廊道內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活動影像。
在野化與放歸板塊運用圖文展板+電子觸屏等技術,講述野化放歸的概念、意義,介紹“硬放歸”和“軟放歸”兩種方式??破樟碎_展大熊貓野化放歸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大熊貓在基地參與野化過渡性訓練、適應性訓練的情況。
該主題以大氣的沉浸式弧幕結束。通過“守護生態廊道,重回森林家園”的主題影片,展現大相嶺自然風光;記錄在基地野化訓練大熊貓,放歸大相嶺山中融入野生種群;再現巡護員日常巡護、追蹤監測的場景。
No.4
鑄相嶺山魂 揚野保精神
宣教中心還介紹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開展的主題黨日活動、建黨百年主題演講等一系列黨建工作。
通過VR互動,以巡護員的視角體驗野外巡護工作,拼接大屏播放巡護監測相關視頻,講述巡護監測隊日常野外巡護工作。
圖源:Pandapia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歷年來榮獲的各項榮譽獎章,可以陳列在熊貓腳印造型的榮譽墻上。通過互動觸摸屏與圖文展板相結合,概述在大熊貓科研保護事業中涌現的最美人物,與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工作人員背后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野保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雖無法被一一展現,但他們的工作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這個擁有圓滾滾身體,走路還那么慢吞吞的萌寶,用它可愛的形象征服了全人類,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大傘”之下,包含大熊貓在內的萬物生靈得以安然棲居。
博達至成打造的四川大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基地宣教中心同時也是大熊貓保護與野化放歸研究的交流中心、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宣教平臺、滎經片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成果、弘揚與傳承野保精神的宣傳陣地。
用展館講好故事,用心打造精品展館。博達至成用專業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攝影 | 李健
編輯 | Niu、Reno
審核 | Reno
部分圖片內容來自互聯網,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版權所有(C)四川博達展覽 備案號:蜀ICP備19037940號-2 技術支持: 時代贏客